当前位置: 澳门威尼斯人官网,澳门威尼斯赌场>政务公开>政府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重大民生信息>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>实施情况

铜梁 跑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“加速度”

发布时间:2025-04-27 16:15
发布时间:2025-04-27 16:15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侣俸“龙乡田园”

和美乡村

“菜园子”铜心小院

国家蔬菜研发中心西南分中心温室大棚

四月的龙乡大地,千山万壑流碧,风景如诗如画。

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,大棚里的蔬菜沐浴着阳光,蓬勃生长;坡上果园,三三两两的游客穿梭其间采摘幸福的果子;不远处的农家小院,花香满径,让人心旷神怡……

行走在铜梁的广袤乡村,你会发现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巴渝和美乡村新图景,随处可见。

近年来,铜梁区认真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全面贯彻市委“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”工作部署,坚决守牢“两个确保”底线,深入实施“四千行动”,持续强化科技和改革“双轮驱动”,着力提升乡村产业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水平,加快推进乡村“五个振兴”,不断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铜梁力量。

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调动种粮积极性建设巴渝粮仓

谷雨时节,走进铜梁区太平镇太平村,近200亩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沟相连、渠相通,蔚为壮观。在“水稻+青菜头”轮作地块,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谢华飞正和区供销集团合作社负责人汪林另,商量移栽秧苗的事。

“这几天气温高缺水,导致秧苗一直栽不下去。”谢华飞说,这些农田去年初完成整治后,他们就栽种了一季水稻和青菜头。“效果还不错,即便去年遭遇高温干旱天气,村民和村集体还是有钱赚。”看到宽阔平坦的高标准农田,谢华飞竖起了大拇指。

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高标准农田更是耕地中的精华。它有宜机宜耕、旱涝保收、稳产增产、能排能灌的作用。”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,但与此同时,高标准农田一直面临因部分工程设计不合理导致建后不好用、管护不到位出现部分农田撂荒、设施设备闲置等问题。

如何筑牢粮食生产根基?铜梁开出的“良方”是,探索“规、建、用”机制,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简单来说,就是按照“建设跟着产业走,生产跟着市场走”的思路,以产定改,确定农田改造的规划和建设。同时,“建用一体”,保证农田的质量,达到建一亩、成一亩的目标。

粮食能稳产增产,除高标准农田夯实“耕”基外,还与近年来,铜梁深化“三位一体”改革,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有关。

谢华飞说,去年,村集体将新改建的高标准农田交给汪林另他们种植后,一年下来,村集体、村民都有分红,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,村民仅去年户均分红就达到1000多元。

谢华飞所说的正是当地探索的“众耕宝”模式。它是供销社、村集体、农户采用的“无地租”三方共同种地的模式。换言之,供销社提供耕、种、管、收、烘等全流程开展机械化服务,农户直接参与的一种新模式。

它不仅实现了涉农资源共用、优势互补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同时,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,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,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,一举多得。就目前而言,试点地区每亩水稻种植成本降低20%-30%,收入增加50-100元。

这只是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当地整合科研单位、金融机构、农业产加销等单位,建成1个区级农合联、6个镇级农合联和2个产业农合联。同时建成1个区级为农服务中心、5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、16个村级为农服务站,形成了包含育秧、烘干、农机维修、农资供应等13项功能的为农服务体系。

在此基础上,针对生产环节当地推出了“众耕宝”、针对供销环节推出了“集通宝”、针对信用环节推出了“合融宝”。去年太平村种粮有钱赚,就得益于太平镇为农服务中心提供的全程耕、种、管、收等服务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,依托这套服务体系,当地联合16个镇街123个村集体组织农户签约6.8万亩、经营主体签约3.2万亩,为农户节省成本400万元,为村集体增收140万元。

“新型为农服务体系不仅确保了粮食安全,更是解决了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的问题,一举多得。”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。

加快和美乡村建设 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实惠

4月,漫步在铜梁区土桥镇河水村,白墙灰瓦的民居、干净整洁的院落、潺潺流动的溪水、色彩斑斓的山林……如一幅画里乡村、梦里乡愁的泼墨山水画,渐次铺展。

类似变化,在铜梁广袤乡村随处可见。灰瓦白墙的农舍规划有序,整洁干净的马路延伸到农户,房前屋后的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……

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,村子环境的变化显而易见,形成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升级蝶变。远看,这些村的外观大致一样,走近细看,每个村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亮点。

近年来,铜梁认真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坚持以“五清理一活动”为抓手,深入实施垃圾、污水、厕所“三个革命”,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,进一步擦亮和美乡村的亮丽底色。

“变化这么大,得益于‘三抓’。”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,“三抓”即是抓标准引领、抓常态整治、抓习惯培养。如,抓标准引领方面,当地细化制定“垃圾入箱、柴草归位、畜禽进圈、瓜果上架、管线规整、厨卫整洁”等六项简便易记、形象直观的标准。

与此同时,为了让澳门威尼斯人官网,澳门威尼斯赌场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,铜梁结合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契机,大力推动“城乡一体化改革”,努力提升乡村生活品质,让农民可感可及得实惠。

以城乡一体建设为例,当地通过积极开展路水电讯和物流“五网”建设,促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,尤其是在全市率先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,实现了城乡供水的同源、同网、同质、同服务。对此,土桥镇大磨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胡国钢感触很深。

过去,3000多名村民靠打机井的方式,解决用水问题。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大家担心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。为让村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,2022年,当地将大磨村纳入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试点。

“如今,轻轻拧开水龙头,干净的自来水就从水管里溢出来。”提起生活用水的变化,胡国钢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。他说,为了让村民吃上同城同价的放心水,村里还成立了管水协会,并推举他为负责人,负责水网前期建设以及后期的日常运维、管护。
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既要注重“面子”,更要注重“里子”。

在河水村雷家院子,前几年因为一件小事,儿媳张复金和婆婆张慧便不相往来。去年,在“铜心小院”院落长雷开明的出面调解下,二人重归于好,张复金答应好好赡养婆婆。

如今,当地以乡村治理为牵引,紧扣“把农民组织起来”这个关键,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,通过创新开展“铜心小院”微网格治理,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,让村民的事他们自己说了算。

同时,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了“清单制”“积分制”“院落制”等乡村自治形式,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、大事不出村,走出了一条自治、法治、德治、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。

除此之外,为了更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铜梁聚焦农村群众需求,通过整合资源力量、丰富活动载体、创新服务模式,深入开展“龙乡文明行”系列实践活动,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,推动移风易俗,加快形成邻里互助、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。

“双轮驱动”牵引 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

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。

一直以来,受城乡体制机制的制约,人、地、钱等资源要素无法实现双向自由流动。如何破局?铜梁给出的答案是,实施“龙乡田园”强村富民综合改革。

简单来说,就是集合资源、资本、科研、人才四大要素,探索“村集体+国有平台公司+企业”的抱团发展模式,实现“强村”带“民富”目标。

走进侣俸镇保乡村“龙乡田园”设施蔬菜科技园内,现代化的智慧大棚一字排开。“这种辣椒从下苗到结成30厘米长、4两重的果实,只需70多天。”科技园技术管家、四川奉民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自豪地说。

看到设施蔬菜发展得风生水起,一旁的保乡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峰感慨道:“想不到,生产关系的重组,竟让我们这个‘蔬菜村’焕发出新活力。”

张文峰口中提到的生产关系重组,即是近年来侣俸镇将土地连片、产业相似的文曲、保乡、石河、水龙四个村和铜梁国有公司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,共同组建铜梁龙乡田园侣俸现代农业公司。

侣俸现代农业公司以每亩约7万元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蔬菜科技园,奉民农业以每亩每年1.2万元的价格返租,并按照“六统一分”的方式,用于螺丝椒、小番茄等设施蔬菜的种植。在这种合作模式下,去年,保乡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。

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,与以往“村集体+公司+农户”方式不同,“龙乡田园”是以整村为单位推进,聚集生产要素,推行“大基地+小单元”的统分结合模式,尽可能降低业主发展产业的经营风险,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。

数据显示,通过推行“龙乡田园”强村富民综合改革,去年,全区59个改革试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427.7万元,较2021年增长192%,试点村户均分红1776元,较改革前增长1000元。

科技作为另一个驱动,在乡村产业发展上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侣俸镇保乡村“龙乡田园”蔬菜产业的做大做强,就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,息息相关。

为发挥科技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的作用,2022年7月,铜梁引进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,并联合成立了国家蔬菜研发中心西南分中心,针对西南地区的地形、光照等特征,进行蔬菜种子的研发与新品种的推广。

走进国家蔬菜研发中心西南分中心的温室大棚,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让人叹为观止。植物生长监测平台、病虫害防控系统……曾经靠天吃饭的农业变成了如今的靠“数据”。“这是我们新栽植的功能性黄瓜,不仅产量高,还节水节肥,重要的是价格高,农民都喜欢种这个品种。”基地负责人王顺利说。

截至目前,该中心已收集西南地区5000份蔬菜材料,选育出适应当地推广种植的品种有30多个,带动182家农户发展蔬菜产业5万亩,实现亩均增收1500元。同时,成套技术和蔬菜品种推广面积10万亩,服务西南地区11个区(县)市,蹚出了一条科技兴农、富农、强农的有效路径。

潮涌催人进,风好正扬帆。如今,一幅农业增效益、农民增收入、农村增活力的巴渝和美乡村新画卷,正在铜梁的广袤乡村徐徐展开。

我是“渝快小宝”
点击我,为您语音播报

您即将离开“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”